原标题:《BSN全球技术峰会 | 李庆忠:聚焦数据要素与数字资产流通 释放更大社会价值》
2023年6月9日,第二届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全球技术创新发展峰会在湖北武汉成功举行。本次峰会以“链上荆楚,积厚成势”为主题,汇集了来自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众多海内外嘉宾,围绕区块链基础设施、底层技术在金融、贸易、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展开了交流,共同探讨区块链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
峰会上,多位国内外权威专家带来了多场高水平主题演讲,内容涵盖对前沿领域的探索、对新业态发展潜力的展望以及对分布式技术发展成果的总结等各个方面,分享了他们的成果和经验,也为国内区块链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接下来,我们将为所有关注分布式技术和下一代分布式可信互联网发展的读者呈现这些精彩纷呈的主题演讲。本期为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庆忠的分享,题为《聚焦数据要素与数字资产流通 释放更大社会价值》。
演讲全文整理如下,为便于阅读,有所编辑修改: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主要从四个方面为大家带来分享。
首先,我们来看数据要素,它已经成为我们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数据要素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由多方所形成,其中一些数据衍生品能够为多方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都知道,数据要素需要通过流通才能释放其价值。而数据流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共享,另一种是通过协作。通过共享,数据的所有方将数据流转给使用方,从而双方都能获得数据的价值;另一种方式是数据的携带方将数据流转给业务办理方,并通过协同来办理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同时业务办理方还为携带方提供服务,形成了典型的协作场景。在协作过程中,数据会发生变更,因此我们需要可信的变更和维护机制。
数据流通有三种类型:首先是对于批量数据的要求,通常通过隐私计算和联盟学习等方法,双方或多方共同计算得到结果,从中获取数据流通的价值;第二种是精准授权的数据流通方式,主要针对许多和个人、企业相关的数据,需要以精准授权的方式流通给使用方;最后一种是数据信托,即将整体数据打包委托给有资质、模式和经营能力的机构进行存储、加工和运营。
今天我们主要分享的是其中的"精准授权的数据流通方式"。在这个场景下,数据要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政府或公共服务机构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我们称之为"数据资源"。这些数据资源本身不能直接流通,为了使其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由我们加工方设计了一种称为"数据产品"的模板或规则。
数据产品实际上是数据流通的规则,而真正流通的是"数据资产"。数据资产是在数据产品的模板或约束下,由数据资源加工形成的具体数据集合。经过确权,数据集合变成了数据资产,这样就具备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数据资产可以看作是数据产品的实例。
在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中,我们形成了与企业和个体相关的数据资源,而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数据资源流转给需求方?
首先,我们建立了一种称为"数据交易机制"的系统,这意味着数据的加工方将企业和个人的数据资源转化为称为"数据产品"的形式。如果把我们看作一个交易所的话,我们上架的不是具体的数据,而是数据产品。一旦上架后,供给方和需求方可以进行撮合匹配,最终需求方会选择若干个数据产品,并形成数据产品的订单。
在形成订单后,我们陆续将个人数据和企业数据流转给需求方。这时,我们进入了所谓的"数据交付机制"阶段。根据订单的要求和数据产品,我们对数据进行加工,也称为数据资产化,加工完成后,我们将数据资产上链,放入企业和个人的账户中,从而完成了数据资产的确权。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两种权利:政府或公共服务机构拥有数据资产的持有权,而企业和个人则具有数据资产的携带权。
在形成订单时,持有方已经授予需求方使用数据资产的权利,而真正的授权过程实际上是由企业和个人携带方通过精准授权再授予需求方,并确保合规合法使用,这一模式被称为"还数于民",即从供给方(政府)还到个人的账户上。接着,我们通过个人和个体进行精准授权,实现了"一数多权"。最后,我们达到了"数随事聚,数随人走,跨域通办,开放赋能"的目标。
整个过程是:将数据资产通过资产化上链,安全存储在链上,然后还数于民,最后需求方需要经过精准授权才能使用。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上链,这样来源可追溯,政府可监管,全程留痕,且不会截留。
数据流通不仅仅是一种开放共享,实际上数据资产已经深入渗透到协作过程中,因为数据资产作为交易的对象,在整个交易和协作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面向精准授权的数据流通模式需要依赖区块链的支持。为了实现这种模式,区块链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首先,数据要素的流通通过共享和协作两种方式实现。共享可能包括收费和无偿两种,而交易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种共享方式。
协作和共享的基础是信任,因此要支持数据可信流通,区块链需要支持可信主体。这些可信主体包括参与数据流通的各个环节的主体,如政府、持有方、企业和个体携带方、监管方以及使用方等,区块链应该原生地支持这些可信主体。数据是流通的对象,也称为客体,区块链也应该原生地支持可信的客体,并建立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权属关系。
此外,区块链应该在每一个流通环节都支持过程的可信交易。目前大多数区块链都支持可信交易,但对可信主体和可信客体的支持可能还不够充分。
为了打下数据流通的基础,区块链应该原生地支持可信客体,即数据资产,并且能够在链上描述和存储数据资产。那么问题又来了,区块链如何描述数据资产?可以通过一种智能合约,也称为资产合约来实现。资产合约相当于数据产品的模板,它描述了资产的特征,并对资产进行约束。
利用智能合约,我们既可以描述资产,又可以在资产流通过程中保证其一致性状态。数字资产和数据资产相比加密货币更加复杂,因为其状态多样。为了确权,我们需要在区块链上存储数据资产,这需要能够存储多模态的内容,并按隐私级别进行加密,同时还需要表达和存储资产的权属关系,即持有方和携带方等信息。
授权是在确权的基础上进行的,区块链必须支持精确授权。精确授权包括授权的主体、用途、数据项和范围等方面的明确规定,授权完毕后,形成一个数字信封或授权令牌传递给使用方。使用方获得授权令牌后,需要进行令牌与主体交易的锚定,并根据授权选择使用方式,例如选择性披露或使用隐私计算等。
在决策过程中,资产的权属可能会发生变更,数据也可能会发生变更。在整个协作过程中还可能发生资产的分割和重组。区块链需要原生地支持这些表达。总的来说,区块链在精准授权的数据流通模式中需要具备对资产的描述、确权、精确授权、资产变更以及其他操作的支持能力。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山大地纬在数据流通领域的实践。山大地纬是山东大学的校属企业,在2020年7月份在科创板上市,当前市值为66亿。我们自2015年开始进行区块链研究,并开发出了自主可控的联盟区块链系统,命名为大纬链,目前大纬链已经发展到了3.0版本,并在数据流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大纬链的特点是原生支持客体,并具备防范泛双花等防范机制。同时,通过采用协作链、工作链,能够打通不同的工作链,从而支撑不同领域的隔离和性能扩展,实现跨业务的互联互通。在技术评测方面,大纬链在2021年第六次可信区块链评测中,全部五个技术阶段均获得通过,并在2023年通过了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对区块链产品的检测。
接下来我将分享几个大纬链的应用案例。首先是我们建成了若干个城市链,其中济南市政务区块链称为全城链,通过还数于民、精准授权的模式,实现了政府各个部门与金融、保险、司法和公众之间可信的数据交付通道,目前已有26家银行接入该系统,提供30余款信贷产品。
我们还建设了城市链网,连接了10个城市,其中山东省大数据局建立了一个精准授权平台,将十几个城市的城市链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了城市链网。
另外,我们还以公积金为抓手建立了区域链,名为数字黄河区域链,其中包括小黄河链和大黄河链。小黄河链是由山东省的黄河沿岸城市,再加上青岛和日照等11个城市组成的链,而大黄河链则包括黄河沿岸的八省会城市。通过数字黄河区域链,我们已经实现了公积金贷款发放和使用公积金租房等业务。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人社链。最初我们在山东建立了全国首个人社链,到2021年,我们又承建了全国人社部的人社链,覆盖了32个城市,并在逐步推进拓展。
另一个项目是我们的医保链,我们承建了山东省的医保链,并将其与商保无缝连接,已经可以进行商保的核保和快赔等业务,下一步我们还计划打通处方流转平台,以及在医保链上开展其他一些业务,包括普惠金融和商保等。
目前,我们也是BSN发展联盟的成员之一,欢迎各位专家和同仁有机会前来山大地纬指导,谢谢大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