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区块链:促进交易信任的法宝
当下,区块链着实很火,从全球领袖到买菜大妈都在谈论区块链。币圈的项目五花八门,各路技术大牛配上许多新的技术名词让人“不明觉厉”。国内区块链项目上马的速度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百花开”。然而,无论是Gartner的技术成熟曲线还是历史的经验都在提醒我们,技术创新的早期往往是伴随人们的“盲目”和行业的泡沫。只有聚焦技术的核心价值才能看到远途的风景。
来源:Gartner
在上一篇《漫谈区块链:解决「价值交换中不确定性」问题的工具》中,笔者提到区块链是解决“价值交换中不确定性”问题的工具,在这一篇里笔者想谈谈区块链是如何去实现价值的,希望可以有助于我们去看清楚区块链的真正价值,而不是让不能安定的心随着币价波动起伏。
一、交易中的信任与信用
区块链作为工具的作用是在具有“价值交换”(简称“交易”)的场景中体现的。从以物易物,到货币诞生,再到比特币出现,人类的历史也是交易的历史。交易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刻不在发生。交易涉及双方或者多方,便存在信任问题。信任问题导致交易的不确定性,使得交易过程变得复杂,各方为此付出更多的成本。在这里,我们对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进行分解,可以分为信任问题和信用问题两大类。
信任问题发生在交易前。信任是交易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履约行为及能力所持的认可态度及正向预期。在大多数情况下,信任不是凭空产生的,银行不会给没有资料的企业贷款,企业也不会向没有凭证的交易对手发货或付款。交易主体在交易前选择信任或者不信任是基于其所掌握信息的理性选择。通常情况下,只有交易各方都选择信任,交易才能正常的发生。
信用问题发生在交易中。虽然交易各方选择了信任,但在交易中,交易主体仍然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信用是交易中交易主体行为的体现。在交易中恪守承诺、遵守规则被视为守信用。在交易中背弃承诺、破坏规则是不守信用的表现。为了确保交易各方都能守信用,往往各方要依赖于信用中介如支付宝,也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如中介费。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信用记录也会成为对交易主体在过往交易中综合表现的评价。
如果我们希望借助区块链解决交易的不确定性问题,那么不仅要在交易前建立“信任”,同时也要在交易中确保“守信”,并争取将信用以正向激励的方式不断累积下去。
二、创建信任
能否在交易前建立信任取决于许多综合因素,包括交易性质、交易对手、交易媒介等。在传统经济体中,面对复杂的交易,通常会引入信用中介作为为交易各方建立信任关系的媒介。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交易前创建信任实际上是用区块链系统充当了交易媒介。由于区块链是通过编程形成的软件工具,其作为交易媒介的能力相较于中心化机构在行为上具有更强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因此,只要区块链的算法经得起推敲,这种基于对算法信任而产生对于交易的信任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三、促进守信
创建信用是第一步,如何通过算法确保交易中各方恪守信用才是区块链技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十多年前,中本聪开创性发明了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共识机制解决了参与各方守信的问题。原理简单说就是通过规则安排令得各参与方在比特币系统中保持诚实所获的收益大过作弊,使得守信成为理性人的理性选择。自比特币起,共识机制便成为区块链技术解决交易中信用问题的关键,它不仅仅是软件编程问题,更是经济学问题,甚至说它是哲学问题也不为过。
从比特币往后,区块链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共识机制,也各有特色, 但是由于面向的场景不同,很难说哪种共识机制更好,也就没有一种共识能够“一统江湖”。比特币只解决了P2P转账的问题,当面对的交易场景越复杂,促进各方守信的共识机制也就越难设计。这一点在现实中不也是如此吗?人与人之间的共识容易达成,企业与企业之间达成共识比较难,国与国之间取得共识就难上加难了,甚至共识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个疑问。
四、记录信用
区块链系统用于服务长期、多次交易的场景才有意义。因此,记录相关主体在交易中的守信行为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参与方守信完成交易的证明,也是未来继续参与交易的信用参考。而且,这种记录需要是无可争议、可追溯的。区块链通过区块的不断累加实现了账本的可溯源,同时,共识机制令得所有参与记账的节点会保持账本的一致性,让交易行为和信用记录变得无可争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区块链作为一种工具可以在交易中创建信任、促进守信和记录信用,使得交易变得更加容易。那些由区块链创造出的新的交易和节约的信任成本便是区块链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