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巴比特资讯上,有一篇站长"长铗"的文章《不可能三角形:安全,环保,去中心化》。文中提到了密码学货币的设计思路和一个“三元悖论”:去中心化、安全、环保,三者构成一个“不可能三角形”——三者必无法同时兼备。本文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下那个“被抛弃的一角”。
被抛弃的那一角是“环保”(也有人用“节能”或“高效”)等方式描述。主要的概念是:
- 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PoW)算力竞争机制:对挖矿能耗、转账时间与矿工动机的影响;
- 总量不断膨胀的区块链(Block Chain):对存储成本的影响;
这种观点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关于密码学货币,有几个立足点,几乎是无法动摇的:
- 足够分散的分布式网络,不受中心化节点(少数人)的控制;
- 足够安全的实现机制,不受暴力破解的威胁;
- 在保证上述2点的情况下,足够高的效率。
第一点是所有的目标,保证了自由(任何数量的货币都是合适的,哪怕它是按照某种算法递增的,只要它不受任何人操纵),可以认为是奥派货币学的“技术实现”。
第二点,在保证第一点的前提下,需要足够安全的技术去实现。而这个技术往往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一个先验的、不受人任意改变的自然定律。
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虽然它的优先级不如前2者高。一个转账奇慢的转账网络,显然是无法维持的。
按照这个思路,回看各种密码学货币,似乎变得有迹可循。以比特币为代表的PoW机制、以及PoS、PoB……等机制,陆续出现。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各有侧重。
比特币的出类拔萃并非偶然,原因可能是——它极力的捍卫上述第一点:保证自由。正如笔者所言,上述3点并非杂乱无章的关系,相反,它们是有先后顺序的——没有人会喜欢持有“很安全、但可能受人操纵的货币”或者“转账很快、但可能受人操纵的货币”。为了尽可能的实现这个目标,相较于其他,PoW机制显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然而,正如“不可能三角”所言,PoW机制为了第一个目标,舍弃了一个“角”。本文重点关心的是:这个被中本聪舍弃的“角”,最终究竟会不会出现报复性灾难?
一、算力竞争的未来
首先要陈述一个事实:比特币网络是无法脱离于人的挖矿行为而依然独自稳定运行的系统。作为先验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数学公式,它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不论这个地球是否存在人类、或者人类是否会灭亡,数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比特币网络并非如此,它是一个【人-硬件-软件】的常见博弈。和普通用户常见软件的最大区别,仅仅是分布式结构——这也是很多没有计算机知识背景的人,理解的主要困难所在。但其实,那些对P2P网络或下载软件(例如电骡、µTorrent、BitTorrent)稍有接触的用户,便能很快的理解它。
在PoW机制下,算力竞争的落脚点,最终会成为“硬件竞争”的格局——因为在【人-硬件-软件】三者中,“软件”已经开源,而“人”不能直接通过肉身参与。
矿机、矿场、芯片……等领域,将成为未来的重点。他们的蓝图,就是比特币的蓝图。由于“软件”已经开源,定制专业的矿机(例如ASIC、甚至所谓的量子计算机、军用计算机等等)成为必然的趋势。
挖矿设备的未来,关乎2件事:
- 制造业;
- 知识产权。
如果把一台计算机,比作“一家高科技企业”的话,那么,CPU就是首席科学家兼CEO(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什么都是它在设计、控制,产品、技术、财务、人事……一把抓,所以它会很忙),而GPU就是车间主任(技术也还可以,但只懂生产某个模具,其他的不太懂,让他管理车间,效率很高)。而用来挖比特币的矿机,大概就是……食堂的洗碗工——除了洗碗,什么都不会,但是就洗碗这件事,它超专业、有耐心、做的好。重点是——挖比特币,就是洗碗的活,而不是管理一家企业或车间的活,如果你把首席科学家或车间主任调来洗碗……通常是洗不过伦家的。
但这还是有点问题的——如果你真的成立一家专业的洗碗公司,恐怕,首席科学家和车间主任又是必须的了。也就是说,如今尚未涉足挖矿的传统芯片厂商,未来有可能涉足、并大幅超越现在的ASIC厂商。单就洗碗而言,也证明了这一点——现代科技出现的高效率洗碗机,它的背后,就是有着很多设计师、车间主任、科学家,这些人专注于洗碗,他们有实力淘汰落后的洗碗工。
洗碗本身就像碰撞SHA-256一样单调枯燥——不论是多么原始的人工洗碗,还是科学家发明的洗碗机,它们共同点很明确:把脏碗洗干净、摆放好。所以,洗碗的竞争,最终是成本的竞争,而不是技术本身的竞争——谁的成本更低,谁就会活下来:单位时间更低的能耗、更多的回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在今天看起来的“高科技朝阳产业”,会逐渐演变成“无聊的低成本竞赛”——技术壁垒不复存在——除非——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的确是100%的恶法。因为知识不是财产,当然就不可能存在对应的财产权。但实际法中,它又是存在的。
这个法律完全有可能被用来干预挖矿,并最终被少数有特权的人控制。
在低成本竞争阶段,会挤出很多矿工,最终剩下的挖矿点,可能全球只有为数不多的专业矿场——可能也就是几个车库。搞定这些车库,就搞定了比特币,而知识产权法会成为“优雅的理由”——毕竟大多数人是支持这个法律的(其他理由,都比不上它的高大上)。
二、挖矿不能停
这是另一个事实——比特币网络是极度依赖矿工挖矿行为的。任何突如其来的挖矿算力骤降,都可能引发一个灾难。尽管从技术角度看,矿工数量的减少、算力的下降、矿场的集中,本质上都没法改变账户余额或原始代码,但这些情况的出现,将给攻击者带来巨大的良机,尝试不断的干扰网络,成为可能。一个不断被干扰的网络,是不可能维持货币购买力的。
挖矿不能停的事实,暗藏着另一个尴尬的未来——挖出比特币的矿工,同时又是转账比特币的搬运工,更是维系比特币命运的“珍稀人群”。日以继日、永不停息运转的能源消耗,真的会永远不需要在意吗?
如果你在意的话,通常只有2个选择:要么继续参与算力竞争,要么放弃挖矿——当你放弃的时候,矿工数量又少了一个——被抛弃的一角,能源的问题,最终又反馈到自由的问题,高耗能的货币体系,是自由货币的潜在威胁。
想想吧,TCP/IP协议可不是这样的,它不需要互联网用户来维系,http协议也不需要——脱离了人,它们没有损失主观价值:从来就是免费开源的协议而已。
三、供应和需求
关于上述隐忧,有个经济上的价格观点:矿工减少(或难度提高),从而反推货币供应减少,最终购买力上涨。因此,这没有问题。但我要说,这里依然有问题。
首先,矿工减少的原因,可能并非仅仅是算力竞争的结果。
其次,从一个高水平的难度上回落,不一定会导致矿工的增加。
最后,难度忽涨忽跌的剧烈变动,对比特币是个灾难——哪怕它技术上的确没有任何问题。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矿场和知识产权”等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意料之外的、非经济因素、非技术因素的其他情形——政治、军事、外交……
四、一旦被控制,很难再复活
密码学货币不同于物理货币。物理货币的贸易是典型的商品交换,而密码(电子)货币则属于信用交换,法定货币则是“乖乖听话的奴役”。当交换双方采用电子货币结算的时候,一方付出了实物商品或人身劳务,另一方付出的其实是“记个账”——记账可不是“交换”。
个体主观价值论,当然会毫不介意的说:“无所谓啊,我就愿意记账,怎么了?”
是的,当然有人愿意通过记账来贸易。但别人呢?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用来交换记账的——尤其是这个记账系统遭到质疑、不断剧烈波动的时候。一旦矿场遭到控制,对信用贸易结算的货币是致命的伤害,几乎不可能重建信任。
五、结论
全文完,总之,以上是我个人的浅见,以及部分主观的预测。我并没有宣告比特币或PoW机制的灭亡,但我只想表达:失去了一个角,它真的不完美——至少目前是这样。来源:巴比特资讯 专栏作者 bitPaul